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六度分離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

六度分離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Theory)是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在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可是,超過三十年來這個理論所謂的人際連繫網(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爭議。從論文發表至今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


六度理論在MSN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高達87%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同名電影

六度分隔理論提出後,引起世人極大關注,同時激發了人們的無限想象力。1990年,戲劇《六度分隔》上演。1993年,基於這部戲劇的同名電影《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上映。




影片主角的台詞包括:「我們之間,只需要6個人相連」、「不管是美國總統還是威尼斯的船夫,只要找到正確的6個人,我們就能聯繫起來」、「我們之間聯繫如此緊密,這讓我感到十分安慰」...等。




但是,也有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不如人們想象中緊密。而且,擁有一段真摯的友誼比通過一連串人認識某個距離很遠的名人要有意義得多。還有人認為,由於受教育程度、種族背景等差異,世界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小。

然而,如此有趣新穎(起碼在當時)的電影題材,台灣居然沒有引進...這真是太可惜了(而且男主角之一是目前一線男星Will Smith)!

近年來的幾部將數段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生彼此環環相扣的電影如:衝擊效應(Crash)、交錯效應(The Air I Breathe)、甚或是紅片全美的Lost等片,都算是follow、運用六度分離理論的代表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